Realtime Price(实时价格):

主流经济学种种谬误的大杂烩——驳李永乐老师的“市场失灵”说

作者:李万嵇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日

微博:李万嵇

昨天圈友给我转了一个视频,是李永乐老师用主流经济学工具来分析“市场失灵”的。我深感学院派虚构经济学对社会的毒害——尤其是具备影响力的大V宣传这种言论,危害更甚,因此有必要逐一驳斥。

一,不存在的“交叉”

当他们在黑板上画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交叉的时候,主流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想过,所谓“需求曲线”的P和Q描述的是消费者当前的选择——价格现在是P0,人们就会购买Q0。但是,“供给曲线”描述的却是未来的价格和供给量——因为东西总要生产出来才能被消费,而决定是否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是企业家预期未来而作出的行动。

一条描述当前价格和需求量的“需求曲线”,和一条描述未来预期价格和生产的“供给曲线”,怎么能“交叉”?跨时空交叉吗?!

退一步讲,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图描述的是“当前的需求曲线”和“过去的供给曲线”的交叉。这也是个事后诸葛亮式的谬论,原因是,企业家只能靠对未来需求的预期和判断决定生产计划,从而决定一段时间后面世的商品。在企业家们做判断的时候,他是不可能像我们全知全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一样,有一个现成的“未来需求曲线”摆在他们面前的,更不可能依靠这种东西做决策。

所以,这种“交叉”既不存在,对我们理解真实经济世界也毫无意义。明白了这一点,基于“交叉均衡”的余下所有谬论,即统统不攻自破。

二,不存在的“需求曲线”

主流经济学的“均衡”模型只能描述一种世界——完全没有变化发生的“均匀轮转经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的偏好和选择都是固定的,一个人今天做了什么、买了什么,明天一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做什么、买什么,循环无尽。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才会有一条固定的“需求曲线”,企业家也不需要调整生产,仅仅根据当前的需求制定未来的生产计划就可以了——因为未来的需求比起当前,不会有任何变化。

只有这样,“交叉均衡”模型才有成立的可能性。让主流经济学家们在这种数学玩具里自得其乐吧,他们要的这种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三,不存在的“供给曲线”

所谓“供给曲线”首先就存在意义上的问题:这个P和Q到底指的是当前的还是未来的?还是当前的P能决定未来的Q?

对这个问题的唯一合理解释,是企业家通过判断未来的P,决定生产多少Q,从而决定了未来有多少Q能被消费。

那么,所谓的“供给曲线”就不存在,因为每个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都不一样。当你画出一条向上的“供给曲线”,它有什么实际含义?——它表示如果企业家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是P0,那么未来他将会供给Q0但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实际上,如果一个企业家预期,商品A未来的价格是一个较低的P1,低于他的会计成本,他就根本不会组织生产,未来也不会有来自于他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你去谈“如果他预期到价格是较高的P0,他就会供给xxx”有什么意义?这事根本就不会发生。

此外,用“供给曲线”解释价格的形成,也是无源之水式的谬误。

“供给曲线”存在的前提,是厂商知道自己的生产的“成本函数”——在这个函数里,他可以知道自己组织生产需要的要素价格。然后,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供给曲线。

我们不禁要问,那“要素价格”又是怎么决定的?主流经济学家会告诉你,那就是“历史成本”,是一个给定的量,不需要追问它是怎么来的。

这可真是个笑话,科学中居然出现了没有原因的东西。这种说辞很显然是胡说八道,这些要素是生产要素的企业家生产出来的,他们要预期消费品企业家的需求,决定生产计划。要素的价格,也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那么,要素企业家需要的更高级的要素,其价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主流经济学家只能告诉你,还是历史成本。如果我们一级一级地追问下去,一定会碰到一个问题:最初的、最高级的“历史成本”是怎么形成的?

主流经济学根本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本质上主流经济学不能解释价格的形成。他们只好告诉你,如果“历史成本”这一价格已经被决定了,那么商品价格就决定了——这等于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解释。“历史成本”就像一个神话,是某个上帝指定的参数,指导人类社会的运行。揭穿了这个神话,主流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就土崩瓦解、全面溃败了。

四,“福利经济学”的种种虚构

如果说前面的种种谬误我们都视而不见,非要使用“交叉均衡”的模型,那么“社会福利”这一虚构概念也是不可接受的。

要揭穿“社会福利”概念的画皮,我们只需要再把李永乐老师的举例向下推理一步:

他说,一个小姑娘A最高愿意花800块钱买这件裙子,但实际花了200,她就感觉自己赚了600。那么,我现在还假设,有另一个小姑娘B最高愿意花700块买这件裙子,但实际花了200——显然,小姑娘B在李永乐老师的需求曲线里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她的位置在A的右下方。

同样地,我也能说,小姑娘B感觉自己赚了500。但问题是,李永乐老师说的“消费者剩余”是个什么东西?它是把所有小姑娘感觉自己赚的钱加在一起——这就属于完全的虚构了:

请问:A感觉自己赚到600和B感觉自己赚到500,能相加吗?

再推理下去,我们会得到一个荒谬的结论:

A感觉自己赚到600+B感觉自己赚到500=社会感觉自己赚到了1100。

真奇怪,主流经济学的第一课就是告诉你,跨人际的效用不能比较,也不能相加。就算是同样的100元,给不同时间的同一人,带来的满足感都不一样,而且无法比较,更不要说跨人际比较,甚至相加了。但把效用用货币一包装,换个画皮叫“社会福利”,它就可以相加了,还可以衡量“市场失灵”,真是神奇。

因此,所谓“社会福利”就是个虚构概念,是主流经济学家们的又一个数学玩具,对我们理解真实世界毫无益处。如果用来制定政策,那就极为有害了,因为假如福利可以货币化并且相加,根据所谓“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把所有的裙子都分配给一个裙子收集狂,就可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因为在她那里,她愿意花5万200元购买裙子,但实际只花了200,也就是感觉自己一件裙子赚了5万,显然,把所有裙子分配给她,“社会福利”就会有成百上千万。

五,主流经济学模型容不下真实的人

在揭穿主流经济学模型的种种谬误之后,我们可以指出主流经济学模型最致命的问题——只有函数而没有人的行动。

交叉均衡模型首先就没有企业家的容身之地,正如我们所揭露的:均匀轮转经济的世界里不需要预期未来,也就不需要企业家。可这种世界绝不是现实世界。于是,非常可悲地,主流经济学只能把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成为它沦为笑柄的一个鲜活注脚。

其次,主流经济学虚构的种种“市场失灵”,也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发问就可以击碎——人们的行动跑到哪里去了?

你说垄断其他企业家的行动在哪里?面对“一条向下的需求曲线”,其他企业家就坐视垄断暴利而自己无动于衷?还是说,有某种强制暴力阻碍了其他企业家的竞争?我们该用铁拳把垄断者砸碎,还是该把阻碍竞争的种种管制废除?主流经济学会选择前者。

你说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到的人,自己的行动在哪里?那些“因为具有负外部性而遭受损失”的人自己的行动呢?那些“因为正外部性而使他人获益”的人自己的行动呢?没有,在主流经济学中永远看不到。退一万步说,因为外部性遭受损害的人,有没有消除外部性的需求?那会不会有企业家来创造产品满足这种需求?

当然啦,在只能描述均匀轮转经济的主流经济学模型里,是不会有新的需求出现的,所以他们永远只能静态地思考问题。

你说信息不对称那些想要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人,他们的行动又在哪里?一个想买二手车的人不会行动起来寻找信息,只能傻乎乎地随机抽奖?一个想卖高质量好车的人也不会行动起来,只能坐视差车鱼目混珠?二手车市场的组织者也不会行动起来,只能慢慢等着二手车市场被搞臭?接受主流经济学模型,就是把所有人当成不会行动的弱智。还是同样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那信息是不是一种新的需求?那有没有企业家提供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有啊!淘宝、京东、贝壳、瓜子,不全都是吗?

看来,还是因为主流经济学只能描述虚构世界,容不下任何一点变化。

总而言之,主流经济学所谓的“市场失灵”,只不过是主流经济学自己假设的失灵、理论的失灵、模型的失灵,而不是世界真的失灵了。

这充分说明了,主流经济学是与真实世界无涉,对于我们理解真实世界毫无用处的垃圾。从主流经济学的虚构理论出发去设计政策,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最终只能得出有害的结论和政策。而硬要拿真实世界往主流经济学的模型里套,则只不过是胶柱鼓瑟、郑人买履的榆木脑袋罢了。​​​

相关文章:

比特币布道者

比特币的坚定信仰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