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time Price(实时价格):

《国富论》解读

作者:井底之鲲

发布时间:2018年4月23日

网络来源:简书

《国富论》 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是这本书的简称

作者概况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23~1790)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与理论开创者,是他把以前的经济知识体系化并为后世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父亲是律师兼海关官吏,名字也是亚当·斯密。小斯密14岁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获硕士学位后被推荐去牛津大学学习。1746年,年仅23岁就从牛津大学毕业。

1748~1750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先后讲授修辞学、英国文学、法学和经济学。

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次年改任道德哲学教授。他讲授的道德哲学的内容包括自然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

1758~1763年斯密曾兼任格拉斯哥大学财务主管、教务长、副校长等职务,1762年 5月被授予格拉斯哥市荣誉市民称号,同年10月被授予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

1767年他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写作,1773年5月斯密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76年 3月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的经济观点集中地体现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受到了热烈的赞扬,并影响了当时的国家政策。

1787~1789年他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校长。

1759年4月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该书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出发点,认为在伦理道德方面人们都具有怜悯他人的同情心。在该书中,作者主张保持现有的等级和社会秩序,确立对某种优势的尊敬是必要的。亚当·斯密去世后,先后出版了他的《哲学论文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亚当·斯密著作和通信集》。

《国富论》综述

国富论

18世纪50~60年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但残余的封建制度政策还阻碍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富论》一书中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同封建残余作斗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简称《国富论》,1776年在伦敦出版,19世纪末中国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该书第一次译为中文,译名《原富》,并于1902年出版。

《国富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这本书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全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书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全书共分五篇,三十二章。在第一篇,他从分工开始进而论及与之有关的交换(货币、价值)、分配(工资、利润、地租)等问题,这一篇实际上围绕着提高劳动生产力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的规律。

在第二篇,他着重分析了资本的性质、资本积累和资本的用途。

第三篇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因素,主要论述了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农业受阻抑的情况以及在城市发展商业的作用。

第四篇评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学体系。对重商主义把货币和财富等同起来的观点、贸易差额论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的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对重农主义,肯定其认为在完全自由、完全公平的制度下国家才能繁荣的观点,批评其片面地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工商业是不生产的观点。

第五篇论述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的来源,以及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主张限制君主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

理论贡献

一、人皆自私

人性论是斯密认识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在亚当·斯密看来,人的本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伦理道德领域人们都具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在经济活动领域人们都具有利己心。

亚当·斯密从人性论出发,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这一思想成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

追求个人利益是每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有利于生产发展,会自然而然地达到社会共同利益。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经典的阐述了此种观点。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要求助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只说他们有利。”

二、看不见的手

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只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只有实行经济自由才能充分体现“经济人”的利己本性,才符合“自然秩序”的要求。

市场上的自由竞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发地调节生产的进行,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生活往往会起妨碍作用。这一思想实质上反映了18世纪英国产业资产阶级力图排除一切封建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政策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经济充分自由发展开辟道路的要求。

三、国民财富源泉

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创造财富的片面看法,强调一切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他强调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并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两种方法:第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第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减少非生产劳动者人数。前者靠加强劳动分工,后者靠增加资本。

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了劳动是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考察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分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四、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发展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方法。

亚当·斯密从当时的主要生产形式手工工场的特点出发,总结了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

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和专业化而增进;

分工可免除工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费的时间;

分工使操作简单化,可促进机械发明。

亚当·斯密考察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指出文明国家的一切工业品,从生产原料、制造工具到加工成品、运输出卖,都是由各行各业分工协作而成。这种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产量增加,各生产者之间通过交换,互相供给需要,使社会各部分联成一个协作的整体。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人类本性中互通有无的交换倾向引起的。他同时也指出了分工给工人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操作单一、呆板、妨碍工人智力发展,如卓别林在经典电影《摩登时代》中饰演的机械操作工人。

《摩登时代》剧照

五、货币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发生之后,人们就要靠交换生活。

他论述了货币的起源以及作用。他认为货币是在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中产生的,例如屠夫要卖肉,酿酒人和做面包的人需要买肉,但屠夫不需要酒和面包,交换就发生了困难,一些人就想到先用自己的产品换取为许多人都乐于接受的商品,以便使交换顺利进行。于是这种商品就逐渐成为交换的通用煤介,发展为货币。

起初在各个地方充当货币的商品是多种多样的,后来集中到用贵金属作货币,继而发展为金属铸币。

斯密突出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作用,认为“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轮毂”。斯密赞扬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减少了费用。在现代,货币的形式进一步发展为电子货币,进一步降低了流通的成本。

作者:井底之鲲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9c2fe52994a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比特币布道者

比特币的坚定信仰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