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time Price(实时价格):

区块链打假:为什么现实世界的数据不适用区块链应用场景?

发布时间:2020年5月10日

微博:比特币布道者

一、【区块链:到底能做什么?】
背景:在任何国家,历朝历代,私人或组织发行货币都是要“掉脑袋”的,但比特币却可以在美国FBI的眼皮底下发展壮大,就得益于区块链技术。(认为比特币是美国阴谋论的,就不用往下看了)
强权干不掉比特币,也就是比特币绝对抗审查的原因就是“通过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技术实现了去责任主体(或称去信任、去信用)”,想去暗杀都不知道该去暗杀谁。比特币就类似新冠病毒,不断自我复制与进化,最多是被局部隔离,但无法被消灭!
区块链应用场景的必要条件之一:链上数据的真伪不应该有责任主体进行信用背书,不管这个责任主体是一个还是多个。例如数据在上链之前就可以“提前和谐”一下,那么上链的数据都是垃圾!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的数据应该是区块链原生数据,而不是把链外数据拿到链上!
必要条件之二:所有参与节点有能力验证链上数据的真伪。举个简单例子,抄表数据、个人身份数据等等基本上所有现实物理世界的数据的真伪均不满足该条件,因为只有装表公司、gonganju等数据拥有者有能力验证,别的参与节点只有拿来使用的份。本质上还是违背了第一个必要条件“不应该有责任主体进行信用背书”。
说到底,目前,现实物理世界均不符合区块链的应用标准。区块链就是一套虚拟世界的系统,它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与现实物理世界发生联系,例如通过交易平台让比特币与法币产生联系,如果政策允许的话,淘宝平台也可以接入比特币支付网络,让比特币与商品产生联系,也可以通过“一手交比特币一手交货“让比特币与商品产生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把现实物理世界的数据上链,现实物理世界的法币、商品等数据并没有上链,比特币网络依然是自我封闭的运行着。

二、【区块链:现实世界数据上链违背区块链的“去信用”精神】
不少人讲授区块链时,喜欢举现实世界的例子,虽然让人易懂,但却容易误导人。
比如,有些例子是:A对所有人说“B是A的好朋友或者A爱B”,所有人记录下“B是A的好朋友或者A爱B”,那么“B是A的好朋友或者A爱B”就成无法篡改的事实了。
但在现实世界中,哪怕全球人都记录下来,也无法约束突然有一天“A不承认B是A的好朋友或者A不爱B了”,所以事实的构成依然由A的信用来背书。
但对于比特币来说,只要A把比特币发给了B,该交易信息一旦被全网节点记录到区块链数据库后,A就彻底无法改变比特币已经是B的事实了。
为什么比特币可以做到?因为比特币本身就是虚拟的!
所以,如果现实世界的数据要上链,必然要有个人或组织的信用背书,但这又与区块链的“去信用”精神相违背。
结论:现实世界的数据不适用区块链应用场景。

相关文章:

比特币布道者

比特币的坚定信仰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