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分水岭:从以太坊到比特币

微博:87C达哥

时间:2025年7月17日

应群友要求,我想分享一下这几年我从以太坊转向比特币的心路历程。

2017年显卡挖矿最火的那会儿,我靠开发显卡挖矿软件淘得币圈的第一桶金。那时的我,自然对以太坊的信仰近乎虔诚:智能合约、分布式计算、Web3平台,看起来前途无量。我囤了大量ETH,还参与了一些ICO项目,虽然后来大部分变成了“空气币”,但当时我真心相信ETH能挑起大梁。

然而好景不长,2022年以太坊正式从PoW转型为PoS,当时整个加密圈一片欢呼,口号是“更环保”、“更高效”。但我却从中看出了深层问题。我问自己一句话:“一个靠质押得利的系统,一个谁币多谁说了算的结构,它的公平性在哪里?”PoS看似高效,实则是金融权贵的闭门宴。你如果连32个ETH都没有,就没有参与质押的权利。利滚利结构注定让强者恒强,新人甚至连起跑线都摸不到。而PoW体系则完全不同:矿工之间拼的是算力、效率和管理,是一个由市场驱动资源分配的真实生态。PoS看似创新,其实更像是传统金融体系的区块链复刻——由中心化节点主导,规则倾斜大户,早已背离去中心化初衷。它的规则让各大CEX交易所变成了中心化节点。已经失去了去中心化的本质。

于是,我开始逐步将ETH换成BTC。ETH/BTC汇率在0.09时换了一部分,0.08时换了一批,最终在0.06时基本清仓,全部换入BTC(老粉丝应该还记得当时我微博上说过这事儿)。现在看到ETH/BTC从最低点0.019回升到0.029,很多人就开始焦虑。可你想过没有?ETH现在也就不到3500多美元,离历史高点4800还差一截呢(当时BTC才6W多美元,如今却“跌破12万美元”)。认知赢一次,胜过行情赢十次。我换的不是币,是对自由、稀缺、抗审查这些核心价值的选择和坚定。

这几天不少新闻在传——“以太坊ETF单日净流入超7亿美元”、“BTCS等机构大规模囤积ETH”……别被这些热闹表象迷惑了。这是一场标准的三段式割韭菜局: 机构做局、 媒体抬轿、 散户接盘。机构囤以太坊不是看好它的技术,也不是认同它的价值观,而是投机。你以为他们在跑节点、参与社区治理?错,他们只是投的是你——对“机构正在进场”的幻想。这些“聪明钱”,最终可能成为被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大型韭菜。

再次强调,PoW和PoS是信仰与系统设计的分水岭,比特币采用PoW,意味着任何一个人,不论身份背景,只要愿意投入算力和电力,就可以公平参与账本维护。这是真正的去中心化、自由竞争的体现。而PoS是币多者为王,门槛高、权力集中,跟传统金融那套没什么本质区别。更关键的是,PoS系统本质依赖中心化协调与代码升级,其治理机制和共识稳定性远不如比特币。而比特币没有质押、没有增发、无法冻结、不受审查。矿工之间的竞争决定了账本更新,任何国家和机构都无法控制它。

回过头再看,这两天ETH涨得快,BTC却跌破12W美元,是不是说明ETH更有潜力?别忘了,价值观决定认知,认知决定判断力,判断力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结果。我们不是为了涨跌而持币,而是为了价值和自由而选择比特币。涨跌是短期的噪音,价值才是长期的锚定。真正的赢家,不是短线赚到最多法币的人,而是能穿越牛熊、看清本质、坚定持有“硬资产”的那群人。

虽然以太坊等智能合约链充斥着“智能合约”、“Web3”、“元宇宙”、等等热词。但我要强调:这些都只是浪潮,而比特币,是海洋。它不依赖平台、不追逐热点,不服务于某种功能。它的存在,就是对抗货币滥发、抗审查、赋予个人货币主权的最强工具。

所以,是选择成为被中心化金融协议控制的‘质押股东’,还是成为真正拥有货币主权的自由个体?这篇文章,写在ETH反弹之时,也写给此刻还心有犹豫的你。

相关文章:

比特币布道者

比特币的坚定信仰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